試住毛孩人生:寄養寵物的溫柔革命

當我第一次嘗試成為寄養家庭時,其實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初衷。那是一隻名叫Luna的小貓,一身斑駁的花色,剛從收容所送來,縮在角落裡,緊張地發抖。我本來只是想「試試看」,朋友說過,這是養寵物前的最佳選擇,不需要長期承諾,卻能感受到陪伴的溫度。沒想到,這一試,就改變了我整個對待生命的方式。

很多人對寄養有誤解。有人說「我會太捨不得送走牠」,也有人擔心「我又不是專業的,萬一照顧不好怎麼辦?」但事實是,寄養並不要求你是訓犬師,也不需要你是獸醫。你只需要一點時間、一點空間,還有一點點同理心。

像我所在的社區,每年都有幾千隻貓狗湧進收容所。2024年,全美大約有580萬隻狗和貓進入收容體系,其中有超過60萬隻在沒有找到家的情況下被安樂死。說得直接些,寄養家庭的存在,往往就是動物生與死之間的分水嶺。

我認識一位叫Marilyn的鄰居,已經做了將近十年的狗狗寄養志工。她跟我說,有一次她接手了一隻從繁殖場救出的母狗,剛到家時完全不敢抬頭,連吃飯都要在角落偷偷地進行。三週後,那隻狗第一次在她膝蓋旁睡著。她說,那個瞬間,她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

寄養也不只有一種方式。有些人只寄養幾天,幫忙填補收容所空缺。有些人專門照顧需要恢復的醫療個案,比如剛做完手術的貓咪或受傷的幼犬。甚至還有人專門協助那些社交障礙嚴重的動物,讓牠們學習如何與人互動,重新建立信任。

我就曾短暫寄養過一隻腿部骨折的小型貴賓犬。她每天需要熱敷、服藥,還不能劇烈運動。雖然我白天還得工作,但只要一下班,家裡就是她專屬的康復中心。每天看著她的步伐越來越穩,我心裡就有種說不出的踏實。

寄養並不只對動物有益。對我們這些人來說,有時更像是一種心靈的療癒。朋友Jill是一位單親媽媽,她說當家裡有隻小貓咪陪伴時,晚上孩子比較不吵,氣氛也變得更溫柔。有些退休的長者,因為寄養,重新找回了生活節奏;而有些像我這樣工作忙碌的中年人,則從短期寄養中找到了愛與責任之間的平衡。


當然,不是每次都會輕鬆愉快。有時也會面對失敗,比如一次我接手了一隻過度焦慮的雪納瑞,幾天之內就把家裡的地毯咬爛。我不得不尋求協助,最終把牠轉交給一位有更豐富經驗的寄養者。但這次經歷讓我學會了評估自己的能力,也理解到寄養本身就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。

如果你擔心金錢問題,大多數寄養計劃其實都會提供飼料、用品,甚至醫療費用。一位來自Best Friends Animal Society的志工告訴我,他們會全程提供訓練與支援,哪怕是第一次照顧剛出生的小奶貓,都會有人手把手教你怎麼餵奶。

更棒的是,你永遠不會是孤單一人。寄養這件事,本身就是一種社區連結的方式。當你開始這段旅程,你會認識很多同樣熱愛動物的人,他們願意分享故事,給你建議,甚至在你臨時出差時幫你接手動物的照顧。

很多人問我,怎麼開始這一切?其實很簡單。只要上網搜尋你所在地區的動物收容所或救援機構,填寫一份申請表,接下來就會有人聯繫你,進行配對和簡單的培訓。有的動物只需要幾天照顧,有的也許會陪你一整個夏天。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與偏好做選擇。

我的建議是:從小型動物開始,比如一對需要社交訓練的倉鼠、或是一隻剛斷奶的小貓。你會發現,這份短暫的陪伴,很可能為牠們打開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。而對你來說,也許會是一段意想不到的自我發現旅程。

寄養,不只是為了動物提供一個中繼站,更是讓我們重新認識「家」的意義。那是一種給予、陪伴、與放手的藝術。

你永遠不知道,下一隻走進你家的毛孩子,會在你心裡留下多深的足跡。

留言